從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分析,今年前三個月我國宏觀經濟實現平穩向好開局,經濟形勢總體好于預期,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均實現同比增長。一方面,顯示出宏觀經濟頂住下行壓力、穩中向好,具有較強的韌性,為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精準的產業政策、靈活的微觀政策、扎實的改革政策以及具有托底作用的社會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發揮作用下,新動能、新引擎、新經濟正在加快培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有望釋放更多的政策和制度紅利。
具體來看,在物價方面,我國一季度CPI同比上漲2.1%,控制在3%以內,屬于溫和通脹,不會改變中性偏松的貨幣政策。而PPI同比下降5.8%,降幅明顯收窄,顯示工業生產需求回升、大宗商品價格回暖。一季度公布的經濟數據回暖,也減輕了部分投資者對于經濟可能陷入“滯脹”的擔憂。預計今年央行還會采取降息、降準等方式促進經濟增長,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在貨幣方面,3月末,我國M2增長13.4%,M1增長22.1%,增速明顯加快,顯示經濟中流動性相對寬裕。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93萬億元。其中,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67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表明央行通過積極放貸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增長力度很大。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先期披露的部分一季度經濟數據已經提前顯示我國經濟開局良好。比如,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2%,增速同比回升2.4個百分點;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回升1.2個百分點,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回到榮枯線以上;一季度出口同比逐月回穩,1至3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下降4.2%、下降0.8%和增長0.9%。
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還說明,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得到較好地平衡和協調。2015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第一季度的數據回暖說明穩增長政策開始發揮作用,內需明顯改善,出口見底回升。特別是從2015年3月開始實施的地方債置換計劃,減輕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負擔,消除了地方債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可投資資金量。2015年,我國已經完成3.2萬億元地方債置換,今明兩年還要完成數萬億元置換額度。通過置換地方債,短期、高息的地方債變為長期、低息的債務,有利于穩增長政策的實施。隨著國家重大工程包的陸續批復和開工建設,基建投資有望繼續支持我國經濟回暖。
2016年,供給側改革將有突破進展,而周期性行業去產能是首要問題,一些諸如鋼鐵、煤炭、化工等行業里強制去產能的公司,將面臨更大財務壓力和經營困難,實施債轉股將大大減輕還本付息壓力。這一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對經濟和股市的影響,堪比2015年財政部推出的地方債置換計劃。
今年是深化改革的大年,繼供給側改革、債轉股方案出臺之后,地方國企改革正在提速。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以混合所有制為導向的國有企業市場化兼并重組將加速,整體上市以及整合重組等將是地方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向。國企改革、供給側改革和債轉股“三位一體”方案已經完全成形,這將化解企業債危機,將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基本排除,我國經濟有望繼續回暖,各方信心有望繼續穩固。
展望二季度,隨著地方債置換的進行,地方政府投資增速會有效提升,更多的基建工程會開工,我國經濟有望企穩回升。從政府政策面來看,保增長仍然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估計會有更多促進投資、消費和出口的政策出臺。“北上廣深”等一線樓市的火爆,已經帶動了杭州、蘇州等二三線城市成交量的放大,達到去庫存的目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在二季度可能會有所抬頭,和地方政府投資一起帶動經濟增長。
整體看,今年一季度開局良好,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好趨勢,大幅下滑的擔憂已經基本消除。隨著地方債置換的進行,地方政府投資增速會有效提升,更多的基建工程會開工,我國經濟基本面回暖,大大提振了投資者信心,加上政策暖風頻吹,預計今年二季度經濟會進一步企穩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