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興事件可謂人盡皆知,大概事情就是咱大中國自認最牛逼***科技企業,被打臉,證明技術研發方面一塌糊涂。
當然,這不是本文***重點,重點是,大家從中興事件,都深深感受到了中國研發這塊***薄弱。雖然技術研發這塊弱,有很多原因,但大世認為,稅***原因,同樣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甚至于可以說,增值稅,是我國技術研發***死敵。
現在***增值稅稅制,完全扼制了企業研發***熱情。
我們知道,一個企業要研發,必然會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尤其是涉及人力,更是需要大量高端技術人才。
而這些高端技術人才,必然伴隨著高工資。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制造企業,正常購進原材料1000萬,然后加工(算上人力低端加工成本),按1200萬賣出,對企業來說,正常情況下按(1200*16%-1000*16%)=32萬交增值稅。
假如企業投入研發,比如投入1000萬,這時候,在初期,就相當于企業損失了正常投入1000萬進行生產,產生***200萬利潤(1200-1000);如果企業研發失敗,那這1000萬***成本肯定要攤入到產品售價當中。這時候,如果沒有增值稅,那企業只需要讓消費者承擔1000萬研發產生***損失,企業就能不虧損,但加上增值稅之后,消費者除了要承擔這1000萬***研發損耗,還要承擔1000*16%***增值稅,才能讓企業不產生損失。
然而事實上,價格***上漲很多時候,根本不是企業能決定***,本身上,企業將1000萬研發費轉嫁給下游企業都非常困難了,結果在轉嫁時,身為國家***增值稅,還橫搶一腳,不可謂不是雪上加霜。
也就是說,一個研發,當他失敗時,在增值稅稅制下,不僅僅沒有支持,反而大大加重了企業***負擔,可以說,增值稅,成了研發***死敵。
事實上,研發是一個長期***探索過程,是一個每一步都可能出現嚴重***偏差甚至失敗***過程,而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投入資金,甚至可能還是巨資,而投入***這些資金絕大部分屬于企業內生性費用,不會產生可用于抵扣銷項稅***進項稅額。
但是這些費用最終卻要計入到產品***成本中去,通過增加產品***銷售價格來消化。而增加產品***銷售價格必然增加銷項稅額,那么在進項稅額不變甚至隨著生產工藝水平***提高還有可能隨實際***物料消耗減少而減少***情況下,增加銷項稅額***結果是企業***應納稅額增加。
在這種增值稅稅制下,企業要想研發,可謂阻力重重。技術創新和研發,是一個國家***根本,沒有自己***技術,最終只能像中興這種大企業一樣,表面風光,隨時卻都可能被打回原形。雖然國家一直都大力提倡研發,然而在稅收政策,尤其增值稅稅制上不給予企業支持***話,作為研發***企業,仍將路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