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群”、毀約、挑起貿易爭端……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動令人目不暇接,讓國際社會震驚,讓公眾錯愕。人們不禁要問:當今美國政府到底要干什么?
有論者說,這是為了兌現競選承諾,為了中期選舉。也有論者說,這是美國要另起爐灶,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凡是美國認為規則不公平的,立馬就得改;美國認為從中拿不到好處的,立即拍屁股走人;美國認為被人占了便宜的,旋即就得要回來。說白了,就是“美國優先”壓倒一切,將其國內標準凌駕于國際規則之上。
然而,從《巴黎協定》的簽署、伊核協議的簽訂到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確立,美國都是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美國也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主要成員。美國在這些協議規則里的角色行為,雖未發生在本屆政府任內,但都是代表美國的合法政府對世界的承諾。如今,自己主導簽的協議、“建的群”,說毀就毀、說退就退,如此任性,讓美國失去了誠信,勢必也將貽害世界。
這是對現有國際規則的極大挑戰。二戰以后國際格局的總體穩定,離不開一些已有國際關系原則的制約。比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與主權原則,《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等。這一系列公認的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遵循。當今美國政府奉行“合則用、不合則棄”,在遵守現有國際規則方面開了惡例。尤其是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發達國家,“不守規矩”的溢出效應甚至要超出犯規本身。
這是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嚴重損害。作為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主導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等方面賺足紅利,在全球化浪潮中受益頗豐。否則,美國也不會一向以“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全球化的倡導者”自居。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本屆政府就任以后,美國突然變成了“自由貿易的吃虧者”“全球化的受害者”,并以此為借口掄起貿易保護大棒,要將多邊貿易體制棄之不顧。
這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強烈沖擊。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是所有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美國現政府的一系列單邊主義舉措出臺以來,美國和伊朗之間口水戰升級、以鄰為壑現象愈益增多、對立氣氛越來越濃,不但讓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更帶來了不穩定性,讓國際社會再次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